宾礼 古人待客规矩多

时间: 2013-09-16 16:15:27 浏览数: 233

 

宾礼是古代天子、诸侯、使臣相互交往中涉及的一系列礼仪,本文中将针对以下问题向您介绍:

 

古代宴席上的礼仪>>>

 

古代宴会安排座位有什么讲究>>>

 

古人用餐有什么规矩>>>

 

古人待客礼仪中的一些细节>>>

 

古代的外交礼节>>>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祧曰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周礼的宾礼是邦国间礼遇亲善的礼节。具体来说,也就是各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间相互会见以及使臣往来的种种礼节。由于时间和形式的不同,分为八种。这八种宾礼的种种细节,历来学者多有争议。它对秦汉以后各王朝的影响很大,各个王朝群臣朝觐皇帝时的礼仪、皇帝出巡时的礼仪、王朝与周边国家使臣之间的交往礼仪等等都以此为基础。

 

古代请客吃饭讲究多 宴席上的礼仪

 

宴会在宾礼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因此宴会也不局限于宾礼活动中,《仪礼》中就有“乡饮酒礼”、“燕礼”“公食大夫礼”,都是指不同宴会的场合中所应遵从的礼节。其实,只要有宴会的场合都会有礼节的存在。这里就介绍一些古代宴礼的知识。

 

说到宴会恐怕最重要的要数迎送和座次了,这方面的礼数相当繁琐,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古人特别讲尊卑之别造成的。就迎宾之礼来说,如果主人与客人的地位尊卑相同的话,那么他要到大门外边去迎接;如果主人身份要尊于客人的话,那么他就应该在门内迎接。如果是君臣之间,那么他们都只需要站在房屋门口的台阶上,君主要在这里,臣子还要向台阶下降一级。古代的房屋都是建在台上的,出门就有台阶,像故宫内的房子都保留了这个习惯。其实故宫就是一个放大的标准庭院,午门就是大门,太和殿就是房屋。跟我们平常说的大门不完全相同。如果客人是不请自到,那么他到大门的时候要“请事”,然后主人才好迎接。

 

进门的时候也有礼节,宾客要从左边的门进,主人则从右边的门进,要让主人先进门。如果是大臣见了帝王,则应从右门,意思是臣子不能以宾客的身份自居,因为凡宾客都是要受到尊敬的,而帝王的情况是最特殊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有臣子尊敬主子的份儿。进门后还有“三揖”的礼节,即曲揖、北面揖和当碑揖。《仪礼•士昏礼》中说“揖入,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这里出现了一个庙门,需要解释一下,古代正式的会见是在宗庙中的,这是庭院最尊崇的地方,供奉着祖先的地方,凡家族最重要的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也相当于一家之公共场所。后来演变为正屋,祠堂则另辟地方。所谓的三让是指到庙门之前的台阶时,要相互谦让三次。之后,如果尊卑相同时,则要一起上,如果尊卑有别,则尊者先。

 

送客的时候似乎没有这么繁琐,主人送于门外,要拜两次,客人不需要答拜,离开就行了,注意,客人离开前行时,不应该回头。

座位安排上有什么讲究

 

只要讲尊卑,必然就会在各种场合体现,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座位的安排了,在古代这叫向位之仪,向指的是人和物之所向,即向东还是向西;位指人和物所在位置。显然,二者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帝王坐北朝南。应该指出的是尊卑之别只是向位之仪的一个方面,向位之仪还涉及到人鬼、男女、吉凶等。

 

古代的向位,不是随便安排的,它的根据就是阴阳。东、南、左为阳;西、北、右为阴。人以阳为贵,神鬼以阴为上。行礼时候堂上设席,神以西为上,人以东为上。如果坐席是东向或西向的话,神应该以南为贵,人则以北为贵。站的位置也是这样,如果是东西向,北边为上;如果南北向,东边为上。吉事尚阳位,凶事尚阴位。男女同处时,男人在左,女人在右,也是用阴阳来分别的。现在算命看手相,还是男左女右,可见这种传统渊源之久。用于国政,则文事尚左,武事尚右。

 

宴会的座次也是据此来排定的。古人的宅院都是堂室结构,成语有“登堂入室”,房屋结构为前堂后室,欲入室必先登堂。堂是坐北朝南的,在堂上聚会就以朝南为尊。室之门开在东边的,在后室中聚会,就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大家都熟悉《史记》所述“鸿门宴”的情形吧!当时项羽的座位就是“东向”的,即坐西朝东,亚父范增是南向的,要次一等,但仍然占着阳位,刘邦是北向,张良是西向,就在门边上,是最差的。根据这样的安排,项羽显然是以帝王自居的。如今我们还以正面对门的位置为尊位,大概就是这种传统的演变型吧!

 

古人吃饭时的规矩

 

在吃饭的时候,也有一系列的细节要注意,《礼记•曲礼上》非常详细地记载了这些内容,如带骨头的肉要放在左边,切好的大块肉要放在右边,细切的烤肉放得远一点,酱醋放得近一些,饭放在左边,羹汤放在右边。那个时候还是用手抓饭的,所以不要把手中的剩饭再放回去,当然饭前一定要洗手。(洗手的方式也是有规定的,下文再慢慢介绍。)不能不停地喝酒,不要大口喝汤,不要发出吃饭的声响,不要啃骨头,不能当众剔牙,也不要只顾着自己吃饱。可见古人在礼节方面研究之细致深刻,看起来相当繁琐,但想一想,若都能做得很好,则是很人性化的,最起码不会因过于放肆而搅了别人的局。

 

吃饭喝酒,主人要先向宾客进酒,这叫做献;客人还敬主人之酒,这叫做酢;主人此时要先自饮,然后劝客人饮,这叫做酬。在饮礼的第一献之后,主人要送礼物给客人,以劝酒,谓之酬币;这是饮酒礼。还有类似的食礼,在食礼的初食之后,主人也要送礼物,以劝食,叫做侑币。礼物是束帛乘马。天子举行宴会饗诸侯,有九献、七献、五献,卿大夫士行礼,有三献、一献。正献之后,众宾客按照长幼的次序相酬,这叫做旅酬。旅酬之后,大家就不用再客套了,这叫做无算爵。与此配合的音乐,叫做无算乐。吃饭用手,手抓一次叫做一饭,刚开始吃三饭,三饭之后王公会赏赐一些东西,这就是侑币。然后吃九饭,每三饭之后,要喝酒或羹汤,最终一次后要用酒或者浆漱口。

待客礼仪中的细节

 

迎送宾客、宴饮、祭祀、射礼都有奏乐。其中也有一套程序。迎宾,击钟、鑮,名为金奏,大概是因为这些乐器的材质是金属做的吧。然后击磬以应之,这套设备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大夫、士都没有,他们只有送客之乐。然后是升歌。凡饮酒献酬之礼毕,乐工就开始奏乐,金奏都是在堂下,(可知堂内也有高低之别。)升歌即鼓瑟和唱歌,人要在堂上,歌的内容就是《诗经》之雅、颂,用瑟伴奏。两君相见应用《大雅》或者《颂》,诸侯以及大夫、士用《小雅》,天子用《颂》。(不知两君是指诸侯呢还是指天子,这里似有不通之处。)升歌之后,则堂下笙奏,吹奏《小雅》。然后是间歌,即堂上升歌与堂下笙奏轮流而作。然后是合乐,即升歌与笙奏同时歌奏,至此正乐完毕。此时也应该是喝酒旅酬结束的时候了,接下来就是无算乐了。无算乐是指间歌、合乐重复演奏,直到尽欢而罢。最后结束送宾,诸侯、大夫、士金奏,均用《陔夏》;天子用《肆夏》。天子、诸侯金奏用钟鼓,大夫、士仅用鼓。以上这些都是常礼。诸侯以上,礼之盛者,不用笙,而用管。吹管者就是堂上的歌者。因为歌者与吹管者为一人,所以就没有间歌、合乐了,此时就以舞来代替。行射礼,至第三番射时,也要奏乐,以乐节射,即射时的动作需与鼓声配合。

 

下面介绍洗手的方式,按照礼书的记载,古代洗手方式有两种,其一为在堂的东阶前东南处,那里放着盛水的器皿,叫做罍,罍里面放着一个勺,叫做枓,是用来舀水的。另外,旁边还有一个器皿,叫做洗,是用来接洗手之水的,简单地说就是用枓舀水淋洗,而不是像今天把手直接放在盆里。这种方式是一个人自行解决的。还有一种方式,程序与此相同,只是舀水是别人来帮助你,这个时候所用器皿的名称也变了,盛水的叫做匜,下边接水的叫做盘,没有枓之类的东西,侍者直接担着匜淋洗就行了。如此看来,还是相当讲究卫生的。

 

再介绍一下脱履的礼数。古代没有我们今天这样的板凳,高脚板凳的使用大概要到南北朝时期,还是从北方的少数民族那里传过来的。古人席地而跪坐,如今日本韩国尚有这种遗风。所谓的跪坐,是指双腿跪地,臀部坐于脚跟,挺身时动作叫做跽。鸿门宴中,樊哙冲进宴会的时候,项羽立刻跽坐,是带有防卫意思的。因为要布席而坐,所以要脱鞋,以免弄脏了席子,但例外的是行祭礼和宴饮,此种场合不宜脱鞋。平时聊天闲居的时候,无论在堂上还是在室中,都得脱履,连君主也不例外。如果是在室内活动。那么要在门外脱鞋,只有身份尊贵的人可以在门内脱鞋;如果是在堂上活动,那么就应该在阶下脱鞋,也只有尊者可以在堂上脱鞋。

 

古代的外交礼节

 

西周,春秋时期,凡吉凶必告,《春秋》里面就有“凡告则书,不告则不书”的笔法。诸侯间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在这些活动中有一套大家需要遵守的聘礼。所谓的聘既包括诸侯亲自到他国聘问,也指诸侯派遣使者到他国聘问。按照习惯每年一次的出使叫做“问”,隔几年一次称“聘”,新君即位,新君聘问他国,或他国来聘称“朝”。随着时间的迁移,春秋时期便没有那么严格了,一般来说,礼节隆重的就称“聘”,差一点的称“问”;大国之臣来使称“聘”,小国之君来聘称“朝”。天子与诸侯的外交礼节也可以称“聘”。

 

出使前,君主要任命卿一人为使者,大夫一人为上介,作为使者的副职;司马任命士担任次介,或称士介、众介。至于随从人员则没有严格的限定。出使时要携带礼物,即授币,一般是玉、帛、皮、马之类。出使前夕,行授币礼,然后使者回家在父庙行释币礼,表示将出使,不能按时奉祀。出使之日,使者要带着一面红色的小旗,帅上介、众介朝君主门外。若到了别人国境,使者要宣布禁令,防止无礼行为。若要借道他国,使者则要派遣次介向所过国的下大夫借道,送束帛,并请向导。下大夫向上报告国君,国君派人款待使者,然后再派人作向导。

 

到达出使国之前,使者一行要预习礼仪。入境,要向关禁报告,再由关令向上通报,国君派人来问,因何事来聘,使者告之,便可以入国境。入境之时要检查一下礼物,称为展币,共三次,其他两次分别在入都郊和入招待之宾馆时进行。根据礼书记载,使者到达都郊,受聘之国君要派卿来慰劳,然后派大夫引导他们去住所,一般住在受聘国大夫之宗庙。但从《左传》中记述的事例来看,春秋时期好像就已经有专门招待使者住宿的宾馆了。然后就是下大夫奉命迎宾于馆,接着进见国君行聘礼、行享礼,将礼物按规定颁送。这些都是正式的使命,另外使者还可以以个人名义拜见。出使快要结束时,受聘国要派卿到宾馆返还使者行聘礼时送给国君的珪和送给夫人的璋,再以束纺赠予来聘之国君,束纺称为“贿”,另外还有玉、帛、皮、马,这些称为“礼”,来聘时所送多少,返还时也要依数返赠,以表示报答来聘之盛意。使者出都郊,君主派地位相等的臣下去送行。

 

使者回国后,达到本国都郊时,要请复命于君。在行禳礼后,入朝,然后陈币于朝。君主执慰劳之礼。使者回家之后要在家庙中行释币、奠禰之礼。

 

以上简要介绍了出使之过程,其中礼节相当复杂,进退揖让,以及言辞都有很高的要求和规定。即如外交辞令,都要求“赋诗言志”。所谓的“赋诗言志”,引用“诗三百”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一句话说得不对,就会有生命危险,《左传》中就记录过这种事情。所以孔子在后来教学生的时候即有“语言”一课,且说“不学诗,何以言”。春秋时候,人们也常说,出使“受命而不受辞”,其旨在于强调使者的应变能力。烛之武退秦师便展现了那种言辞的风范。这些都是需要卿大夫们年轻时的学习和演练。(李俊编撰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粤ICP备12034500号-3
Copyright 2008-2017 广州市华工电脑网络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指导:广东省科技厅 广东省信息产业厅 广东省中小企业局 广东省财政厅 华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