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你走出现代人8种不良心态
时间:2011-05-24 17:31:25 浏览数:
编者的话:曾有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身处社会转型期,所有人都经受着情与理的考验,心态也在改革与危机中博弈,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走向和个人的心理生活质量。本期,《生命时报》特邀心理专家带您摆脱当今社会的八种不良心态。
1懂取舍摆脱浮躁
浮躁即心浮气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心态似乎也跟着“飘飘然”起来:企业忙着开发市场,而不去提升商品质量;员工一心想着“另谋高就”,而很少思考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浮躁,使个人的心理行为过分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容易被外界因素所驱动,不断地追逐利益和风潮。
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是浮躁心态的最大受害者:不少“新生代”,把经济利益作为人生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生活在无休止的物质攀比和虚幻变幻的热闹之中;最后失去核心价值观,失去内心安宁,变得惶恐不安,甚至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基。前一段时间,“研究生要在40岁前挣到4000万”的言论在网络上受到热捧,正是浮躁的集中体现。
其实,开放的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多元而宽容的舆论环境,完全可以在其中充分认识自己、探索社会,找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学会取舍,试着在攀比中急流勇退,才能经受住物质考验;同时,心境先踏实下来,深化生命感悟,活出自己充实而别样的精彩人生。▲
2静下心打败喧嚣
社会的改革开放,在很大意义上也是国人心灵的巨大解放,人们有机会大胆表达想法和意愿,有自由想哭就哭、想闹就闹,网络、手机、微博的普及,推动这种自由达到一种近乎巅峰的状态。
然而自由的背后,我们身边的环境却变得日益喧嚣,似乎走到哪里,都无法摆脱灯红酒绿、推杯换盏、噪音污染……可以说,喧嚣是浮躁的发酵物,它侵袭整个社会,使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极度膨胀,使人们缺乏思考和内涵,只剩情绪化的激昂言语;缺乏建设性的意见,只剩质疑和谩骂。喧嚣过后,留下的只是狂欢过后内心的虚脱和空虚,社会的冷漠和隔阂。
面对喧嚣的社会,层出不穷的“热闹”事件,我们要学会冷静分析、理智看待,辨识出一些过于情绪化的社会评价和偏激的言论,并从中脱身;不要随波逐流,恪守自己的做人做事原则,不要享受空虚的狂欢;宽以待人,从善良本真的角度出发,对人对事提出中肯的建议和建设性的意见,促进事物向好的方向转换。▲
3用问候化解冷漠
虽然社会环境开放自由了,可很多人也猛然发现,繁华的大世界透出无情的冷漠,外界的缤纷和内心的孤寂形成巨大反差。一项调查显示,80%的中国人不愿意主动与陌生人说话。同事之间提防竞争多于温情合作;多年比邻而居,却互不相识;面对别人的痛苦,很多人选择当看客,以免惹是生非。冷漠是一种可怕的社会心态,日积月累会侵蚀人们的良知,让人心变得麻木。
事实上,感情需要培养、交流与增进,善良是人们内在的天性,交往是根本心理需要。要想融化冷漠的坚冰,首先,要提升自身修养,体会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自己的“道德商数”,让自己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其次,关爱了解身边的人,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也许打个招呼、问候一声,人心之间树起的高墙就能无形中倒塌。▲
4诚意足看穿忽悠
小品王赵本山的《卖拐》系列小品,在娱乐大众、成就了“大忽悠”的同时,也让“忽悠”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心态成为流行。
小品中带点狡黠幽默、又不乏智慧的“忽悠”,带给了我们欢乐。然而,现实生活中,在利益的驱动下,“忽悠”很快变了味,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欺骗手段,给人们原本已经十分脆弱的人际信任再次蒙上了一层阴影。有人利用特殊关系,传递模糊虚假信息,以牟取私利;有人利用他人的单纯和信任,信口开河、损人利己。忽悠让整个社会陷入虚伪迷惘的气氛中,丧失对错是非的基本判断。
面对到处存在的忽悠迷雾和陷阱,真诚应该是最好的消毒剂。对自己真诚,就能深入地了解自己,坦诚地接纳自己,做到不掩饰、不跟风,不容易“被忽悠”;对别人真诚,就可以消除人际关系中不必要的误解,坦诚相对、达成共识,胸怀坦坦荡荡,没必要“忽悠”别人。▲
5多积累不靠炒作
在社会大舞台上展示自己、推介产品,原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甚至颇具创意的事情,然而,很多人却剑走偏锋、过度炒作,结果不仅倒了大家的胃口,自己也迷失方向。
远到芙蓉姐姐、凤姐的怪异造型,近到“座在宝马车里哭”的拜金言论、孙悟空的“故里之争”,无不是在突破社会行为、伦理甚至个人隐私的底线,利用大众好奇窥视的心理,吸引大家的眼球。
在这样热闹炒作的社会环境中,坚守一份内心的宁静和目标显得那么宝贵。不妨像孔子那样,“吾十五而志于学”,试着甘于寂寞,不为外界的浮华所动;学会积累,争取厚积薄发;同时,相信自己的信念和选择,“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6有善心无需炫富
社会的变革,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于是,炫富和张扬成了一些富人,特别是富二代标识个人价值和身份的行为。他们炫名车豪宅、疯狂买名牌,甚至讽刺普通人,“你们一辈子见不着的东西,我买了几天就不喜欢了”。
炫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理不成熟、不安全的表现。财富来的过分容易、甚至不正当,容易让人产生不安,只能借助虚张声势填补内心空虚。因此,在对待财富上,不妨学习“股神”巴菲特,别把金钱死死攥在自己手里,把财富用于帮助他人;此外,对子女,不要让他们享受现成的财富,而是培养创业和奋斗精神,用家长的言传身教教会孩子胸怀慈善之心,尽能力帮助更多的人。▲
7常帮人别老装穷
贫富差距扩大,不法投机等现象的存在,使国人产生了强烈的仇富心理。不断发生的李刚、药家鑫等事件,加剧了贫富的对立,使人心沸腾。与炫富相反,一些人选择了装穷,他们不一定真穷,但害怕别人影响自己的丁点利益,喜欢哭穷,把自己打扮成弱势群体。
殊不知,习惯了装穷,内心会更加缺乏不安全感,还会影响自己的人际圈子。对于金钱,最好的办法是客观审视自己获得财富的方式,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同时力所能及地扶危济困,帮助他人共同致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8会合作融化暴戾
暴戾和炫富可以说是孪生兄弟:一个炫耀财富,一个炫耀武力。虽然方法不同,但两者都背离了团结互助的人际交往法则,使得人人自危,陷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市场化导致的过度竞争,使人们的关系处于敌对排斥之中,缺少合作和理解;人性化理念的缺失,使人们解决问题方式走向极端。要想让社会多一些仁爱和谐,我们每一个都要学会与人合作、理解他人,对弱势群体多些关爱和帮助,试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用善意的春风吹走暴戾。▲
(本文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