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低价"液晶电视背后隐藏的秘密
时间:2009-05-15 11:02:20 浏览数:
引言:
2008年10月,在金融危机爆发之际,海信、创维、TCL等国产液晶电视品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低价风暴,抢占了合资品牌不少市场份额,国产厂商以明显的领先优势为2008年的销售业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消费者也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到低价产品上。
那么,消费者了解低价策略背后的秘密吗?是谁对低价策略乐此不疲?低价液晶电视有何特点?低价对液晶电视市场有何影响?低价策略还能坚持多久呢?以下是我们关于上述问题的分析解答。
● 低价攻势并非国产品牌的专利
在CRT时代,国产厂商凭借低价优势执掌中国彩电市场的话语权。在液晶电视流行的今天,合资品牌通过“价格战”拼抢市场份额,欲将国产品牌扼杀。可见,低价攻势并不是国产品牌的专利。
虽然2005年以前,国产品牌液晶电视的售价比合资品牌低一大截,但是从2005年至2008年上半年,合资品牌在中国的液晶电视市场连续打了三年多的旺季价格战。2008年下半年,面对液晶面板售价持续下滑的局势,在金融危机的催化作用下,国产品牌掀起了一场低价风暴。2009年3月,当国产37英寸液晶电视惊爆低价惹火市场后,国产与合资6:4的市场份额占比使得合资品牌再也按捺不住,随即加大了降价促销的规模和力度。
虽然合资品牌液晶电视最初进入中国市场实行的是高端战略,但是当国产液晶电视的低价诱惑赢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后,合资品牌放下了高高在上的身价,推出了大量低端低价产品。如今在液晶面板的选用上国产品牌与合资品牌几乎没有差别,合资品牌必须把二者的价格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保证在不降低品牌形象的同时赢得销量。因此,国产降到一定程度后,合资必定跟进降价。
● 国内外低价液晶电视的特点
无论国产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其所谓的低价攻势就是推出某个品牌某一尺寸中的一两款特价机。区别在于:国产品牌的特价机大多为低端产品,尺寸集中在32英寸、37英寸、42英寸和52英寸;合资品牌的特价机大多为中端产品,尺寸集中在32英寸、40英寸、42英寸和46英寸。
合资品牌选择中端产品的目的还是在于强化“高端路线”思想,即使是采用同样的特价机策略,合资品牌仍然要比国产品牌高出一档,价格自然也是高出一截。因此,传达给消费者的理念仍旧是合资品牌比国产品牌高端,合资品牌具有更高的品牌价值。
不过,2007-2008年上半年合资品牌还在疯狂推行特价机策略,但是2008年下半年至今,碍于成本和品牌价值的考虑,合资品牌一般采取跟进降价的策略,使价格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这里是分页代码]
● 低价对液晶电视市场的影响
低价风暴首先加速了液晶电视的普及化进程,激发了更多大众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低价液晶电视惹火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金融危机对液晶电视市场的影响,全球的液晶电视厂商都不约而同的将2009年的战略重点转移到中国市场。
先前合资品牌的低价策略抢占了不少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迫使国产品牌面临“没技术”、“没利润”、“没销量”的三难境地,“生命”危在旦夕。当国产品牌经受住严峻的生存考验,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合资品牌的时候,又迫使合资品牌缩减利润空间,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LED液晶电视)。不过,这次国产品牌学聪明了,虽然在技术上不占优势,但也不局限于“价格战”,而是以丰富的功能性为突破口,增强自身的产品竞争力。国产品牌研发的网络液晶电视便是一例。
对于某个品牌来说,成功的低价策略不仅给其带来了可观的销量,而且还能提高品牌影响力。比如,当消费者想到37英寸液晶电视时,马上会联想到创维。因为创维推出的一款2999元的37英寸液晶电视太具有诱惑力了。即使不买该款液晶电视,创维这个品牌也深深的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
● 低价策略还能“行”多远?
低价液晶电视的诱惑力是不言而喻的,低价策略的运用也是屡试不爽的,但其前提是低价不低质。这对液晶电视厂商生产成本的控制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当利润微薄的接近于零时,厂商还能拿什么去实施低价策略?
低价策略的前提是生产成本的下降,而厂商也不可能大幅降低所有产品的售价,只能推出少数几款特价机型。而低价带来销量的同时也意味着利润的损失,因此厂商必须不断找到提升利润的方法,如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功能等。也就是说,低价策略能“行”多远,取决于生产成本降多少,利润空间能提升多少。
写在最后:
低价液晶电视表面上的风光是带来了巨大的销量,但是低价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秘密,或者说是酸楚。比如:低价攻势并非独门秘笈,不是所有的液晶电视都可以低价,低价对液晶电视市场的影响巨大,但是低价策略并非长久之计,使用起来需谨慎。这些都是“低价现象”引起的思索。无论厂商还是消费者都有必要透过低价液晶电视的表象看到隐藏在深处的问题。
■——来源: 万维家电网 (本网编辑:栖凤亭) ■